主講老師: | 劉通 | ![]() |
課時安排: | 1天/6小時 | |
學習費用: | 面議 | |
課程預約: | 隋老師 ![]() |
|
課程簡介: | 金融指的是在經濟生活中,銀行、證券或保險業者專門從市場主體處去籌得資金,然后再借貸給其它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。金融主體通過金融工具把資金流向稀缺的地方,整個過程無非是對貨幣進行發行、投放、流通和回籠,各種存款的吸收和提取。 | |
內訓課程分類: | 綜合管理 | 人力資源 | 市場營銷 | 財務稅務 | 基層管理 | 中層管理 | 領導力 | 管理溝通 | 薪酬績效 | 企業文化 | 團隊管理 | 行政辦公 | 公司治理 | 股權激勵 | 生產管理 | 采購物流 | 項目管理 | 安全管理 | 質量管理 | 員工管理 | 班組管理 | 職業技能 | 互聯網+ | 新媒體 | TTT培訓 | 禮儀服務 | 商務談判 | 演講培訓 | 宏觀經濟 | 趨勢發展 | 金融資本 | 商業模式 | 戰略運營 | 法律風險 | 沙盤模擬 | 國企改革 | 鄉村振興 | 黨建培訓 | 保險培訓 | 銀行培訓 | 電信領域 | 房地產 | 國學智慧 | 心理學 | 情緒管理 | 時間管理 | 目標管理 | 客戶管理 | 店長培訓 | 新能源 | 數字化轉型 | 工業4.0 | 電力行業 | | |
更新時間: | 2023-12-04 15:15 |
摘要: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“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,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,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”,同時“我們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,立足中國實際,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”。因此,結合我國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型,進一步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,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,讓金融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,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,是推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。
本講座立足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目標,從經濟結構、發展模式、政府政策,以及內外部市場環境等多個視角,全面解讀“十四五”中國經濟發展,明確中國經濟現存的問題,基于現代經濟學理論及各國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,結合現實熱點問題及社會需求,分析未來金融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。特別針對長三角一體化經濟發展的地區產業調整、政策布局、社會民生、外資外貿、創新發展等核心問題展開深入地分析解讀,以國際化的視角、獨特的觀點,以及深入淺出的講解,解析當下,展望未來。精準有效地為銀行、企業、投資家等不同金融主體,分析形勢、合理決策提供專業化指導和幫助。
一、什么是中國特色金融
內容簡介:黨的十八大以來,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觀大勢、謀大局,發揮總攬全局、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,堅持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,推動金融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。我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、外匯儲備余額持續位居全球第一,也是全球第二大債券市場、股票市場和保險市場,金融業發展的活力和韌性不斷增強。
1. 中國特色的金融機構體系
2. 中國特色的金融市場體系
3. 中國特色的金融監管架構
4. 中國特色的金融風險防范
5. 中國特色的金融改革與金融開放
二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金融發展
內容簡介:深入理解政策導向或成為金融行業“四兩撥千斤”的法寶。習近平指出,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,強化金融服務功能,找準金融服務重點,以服務實體經濟、服務人民生活為本。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,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、市場體系、產品體系,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,
1.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金融支持
2. 金融供給側改革的關鍵詞
3. “十四五規劃”解讀未來中國
4. 未來的八大政策導向
5. 政策“紅利”與政策風險
三、“十四五”、雙循環與金融業的危與機
內容簡介:“十四五”中國經濟的發展既有機遇,也有挑戰。所謂“短期看市場、中期看政策、長期看人口”是解讀中國經濟的秘訣。同時,中美貿易戰、中歐經貿關系緊張、“去中國化”思潮等,都像新冠疫情一樣在全球蔓延。在此背景下,“國內大循環、國際小循環”的全球化政策調整究竟因為什么,又意味著什么?
1. 人口結構與“人口紅利”
2. “未富先老”的中國經濟
3. “國內大循環”的主體格局
4. 迫不得已的“國際小循環”
5. 雙循環下金融業發展的危與機
四、長三角如何把握“極化經濟”的大趨勢
內容簡介:改革開放以來,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沿海先富、西部大開發等不同階段。“十四五”規劃開局之年,長三角一體化建設率先形成新發展格局,已開始逐漸擺脫區域的傳統界限,發揮人、財、物等要素的空間集聚效應,煥發出“極化”發展的新動力,并作為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,加快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和新使命。
1. 發達國家的“極化”現象
2. 長三角地區經濟發展結構特征
3. 城市化與經濟增長極
4. 區域壁壘與經濟一體化
5. “極化經濟”的正負效應
京公網安備 11011502001314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