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中國經濟增長與數字經濟崛起的內在邏輯
講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的時候,首先可以看到中國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數字經濟是如何崛起的。這有幾個時間點,我國1978年改革開放起步,這一輪新技術革命的突破是在上世紀80、90年代,有兩個技術突破,包括芯片技術、運算技術,剛好和中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是契合的。1990年互聯網開始商用改變世界,中國在這場信息技術革命中后來居上。所以有人說我國坐上信息技術順風車,對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強勁的動力,這種契合的結果一是中國信息通訊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,二是民營經濟在政策紅利和市場強力推進下出現了強勁發展,三是2000年以后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強勢崛起,借助龐大的國內外市場,培育出以HBAT為代表的全球的領軍式互聯網巨頭。
(二)我國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已處于世界前列
現在中國數字經濟的規模總體是什么狀態?我的判斷是我國數字經濟總體規模已經處于世界前列。如果將這個數字經濟崛起放在近代中國經濟增長的大V字型來觀察的話,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。
美國的著名歷史經濟學家安格斯·麥迪森寫過一本書,對世界主要國家在歷史上的經濟表現按照現代GDP分析方法做過一個精準計算,他說在1820年的時候,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歐洲,一個國家占世界32.9%,但是逐漸從高點開始跌落,到1945年抗戰勝利的時候,中國經濟總量份額降到4%,由125年以前的32.9%跌落到4%,第一次鴉片戰爭、第二次鴉片戰爭、八國聯軍侵華等事件都在導致中國經濟總量往下跌落,1900年跌到6%,1945年跌到4%。按照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,1980年是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份額的歷史低點,跌到1.8%,與抗戰勝利時相比又跌下來了,這不是說我們不干活,我國實際上發展很快。但是大家想二戰以后,世界無戰事,世界經濟出現一個強勁的高速增長期,建國以后我國雖然發展了,但是走過一段彎路,使我國在世界經濟的占比又下降了,從1978年干到2000年,22年占世界經濟的份額也只提升到3.6%。中國經濟真正進入快車道是在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后,這有兩個發展上的契合,一個是坐上了網絡信息化順風車,一個是2001年加入世貿,中國就從這時候開始反彈,到2019年反彈到占全球的16%,成為全球第二,美國占20%,第三日本都占不到6%,就形成這樣的格局。
對于這種大V字型轉化,可以看到數字經濟逐漸崛起的具有的強大力量。去年我國經濟總量是99萬億,數字經濟規模按照寬口徑計算,一是數字產業化,二是產業數字化,如果采用數字產業化計算是我國數字經濟規模是7.13萬億,如果加上產業數字化是35萬億,占經濟總量比重是36.8%,處在全球第二的位置上,美國第一,我國超過了歐洲、日本。2018年中國進口芯片花費3200億美元,超過了石油和糧食進口花費外匯,糧食進口超過一千億美元,石油進口花費超過兩千億美元。盡管如此,目前中國手機出貨量、電腦出貨量是世界第一,網購規模全球第一,達到7.45億元,移動支付全球第一,規模超過8億元,電子商務交易額34.8萬億元,網上零售超10萬億元,2020年6月,我國有9.4億網民,互聯網普及率67%,疫情期間超過3億人接受在線教育,2億人利用網絡接受醫療服務,接近2億人在線辦公。這是中國數字經濟強勁崛起的內在邏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