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,永遠是人類文明前行的一對矛盾性主題。置身于互聯網時代,這一矛盾顯得尤其突出。一方面,互聯網將個體與世界緊緊地聯系在一起,讓每個人都切身感到各種信息在包圍過濾著我們,知識的獲得原來是如此容易,以至于人們很難再有耐心和時間去證實與質疑,去進行自覺的消化吸收與價值判斷;另一方面,面對著全球化,面對著網絡世界的飛速變化的節奏,人們又常常難以適應,"不是我不明白,這世界變化快",心靈的寧靜從此被打破,時間被迅速壓縮,對既有文化傳統的回味體驗越來越被"快餐"所取代, 在飛速的時代變化之中越來越喪失文化自我。
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在他的《為什么設計》一書中曾提出這樣一種觀點:人類的文明可以以工具的使用作為重要標志,而工具的雛形其實只有兩個——"棍棒"與"容器"。人類以"棍棒"擴大自身改變世界的能力,用"容器"儲存智慧與情感。當遠古人類撿起動物的骨頭做武器去捕獲獵物以獲得的生活補給,這是棍棒的雛形,這是一個以拓展人的身體能力去進而改造自然、征服世界為目的"棍棒系統";而遠古人類用雙手捧起水來喝,這就是容器的雛形,這是一個以保存物質、智慧與情感為目的的"容器系統"。 容器從一開始保存糧食、水這樣的物質東西,漸漸發展成保存智慧、歷史。在鍋碗瓢盆之外,還有了書籍、膠片、光盤。從今天的視角來看,"棍棒系統"指向的是文化的創造與創新,"容器系統"寓意著文化的承傳與守護。
人類的文化世界既需要"創造"又需要"保存"。文化的改造、變革、創新都屬于"創造"系統,通過創造,文化世界得以不斷呈現出新的風貌,日新月異;而文化的守護、承傳、積累等都屬于"保存"系統,通過保存,文化世界得以不斷地綿延拓展、生生不息。文化為什么需要創新?因為超越是人的本性,唯有不斷尋求超越才凸顯出生活的價值與意義,人類社會才獲得持續性進步的不竭動力。而創新是人尋求超越的基本途徑,超越自我,創新求變,人類生活才獲得了源頭活水。因此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;而文化傳承的根本意義就在于——人是一種歷史的存在,是一種目的性存在。每個人的一生都無法割斷與歷史的聯系,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來龍去脈,然后肩負起歷史的使命前行。個人如此,一個民族更是如此。
從人類文明史的視角看,文化繼承與文化創新相輔相成,呈現出內在的張力性。首先,文化繼承是文化創新的理由,沒有繼承,文化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,甚至沒有了價值與意義。其次,只有文化創新,才能促進文化的不斷繁榮,才能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。立足于"文化繼承",著力于"文化創新",這也許是我們在文化前行過程中的應有態度。